醴泉无源,芝草无根,人贵自立
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民生在勤
吴让之
图片
人物故事吴让之:从布衣寒士到篆刻宗师的传奇人生一、寒门学艺的早年岁月1799年,吴让之生于江苏仪征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。幼年丧父,靠母亲织布维持生计。11岁入私塾,因买不起纸墨,常在仪征城隍庙的石碑上用清水练字,独创'水书'之法——以毛笔蘸水在青石板上书写,待水分蒸发前观察笔势变化。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对笔墨的独特感悟,晚年曾回忆:'青石上的水痕,是我最早的书法老师。'二、师承邓石如的艺术转折1823年,24岁的吴让之带着自刻印谱拜谒书法大家包世臣。包世臣见其印作中已有'以书入印'的雏形,遂引荐他师从邓石如弟子吴育。在吴育指导下,他深入研习邓派'书印同源'理论,将邓石如篆书笔意化为刀法,创出'轻行取势,疾涩相生'的独特刻印风格。1835年完成的《师慎轩印谱》,已显大家气象。三、篆刻艺术的三大突破刀法革命:变'切刀'为'披削刀',运刀如笔写篆书,线条流畅如吴带当风。赵之谦评价:'让翁刻印,使刀如笔,视石若纸。'章法创新:首创'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'的对比构图,如代表作'观海者难为水',留白处似有波涛涌动。边款艺术:将北魏碑刻技法引入边款,单刀直入却气象万千,开创'印面主静,边款主动'的新境。四、书画双绝的艺术成就吴让之在书法绘画领域同样成就斐然:篆书:得邓石如精髓而更添秀逸,1858年所书《宋武帝与臧焘敕》,被何绍基称为'如洛神凌波,仪态万方'。写意花卉:以篆籀笔法入画,尤擅兰竹,其墨兰被比作'吴带当风',上海博物馆藏《兰石图》可见一斑。艺术理论:在《通鉴堂论书》中提出'四宁四勿'原则(宁拙勿巧,宁丑勿媚,宁支离勿轻滑,宁真率勿安排),影响后世深远。五、清贫自守的文人风骨虽名满天下,却终生清贫:1848年扬州灾荒时,宁可典当衣物也不肯为盐商刻'阿谀印'。1860年太平军攻占仪征,冒雨抢救恩师邓石如碑刻,却置家财于不顾。晚年居泰州东坝口草堂,自题'食力居'匾额,靠卖字画为生,常以'一印换一粥'自嘲。六、桃李满门的艺术传承培养出徐三庚、赵之谦等大家,形成'吴门印派'。1867年,68岁的吴让之在病榻上为弟子吴昌硕示范'乱头粗服'的刀法,刻完最后一方'但使残年饱吃饭'的闲章后,掷刀叹道:'吾道尽矣!'三日后溘然长逝,葬于泰州东郊。其墓联'金石刻画臣能为,富贵浮云人不知',正是这位布衣宗师一生的写照。吴让之的艺术人生证明: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。他将邓派艺术推向新高峰的同时,也为后世开辟了'印从书出'的康庄大道。正如沙孟海所言:'让翁之印,如老树新花,根在传统,艳在当代。'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安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