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电位数据
通电电位
定义:管道在阴极保护系统运行时的电位值,包含土壤IR降(电流通过土壤的电压损失)。
作用:反映保护电流的覆盖效果,正常范围通常为-0.85V至-1.20V(相对于硫酸铜参比电极)。
异常判断:
电位过正(>-0.85V):管道未充分保护,可能因阴极保护电流不足、阳极失效或防腐层破损导致腐蚀加速。
电位过负(<-1.20V):可能引发过保护,导致防腐层剥离、氢脆或涂层下金属腐蚀。
断电电位
定义:通过瞬时断开保护电流(如使用同步断流器或三线法)测量的管道真实电位,消除土壤IR降影响。
作用:直接判断阴极保护是否达标,正常范围通常为-0.85V至-1.20V。
应用场景:管道沿线电位分布测试,定位保护不足或过度区域。
展开剩余67%自然腐蚀电位
定义:管道在没有阴极保护时的电位值,反映土壤环境腐蚀性。
作用:
自然电位较正(如-0.60V):土壤腐蚀性弱,可适当降低阴极保护强度。
自然电位较负(如-0.90V):土壤腐蚀性强,需强化阴极保护或增加防腐层厚度。
二、杂散电流干扰数据
交流干扰电位
定义:电气化铁路、高压输电线路等产生的工频交流电(如50/60Hz)在管道上感应的电压。
作用:评估交流杂散电流对管道的腐蚀风险,需记录其有效值(RMS)和峰值。
安全限值:交流干扰电位有效值≤4V(若超标,需采取排流措施,如安装固态去耦合器)。
排流电流
定义:通过排流检测桩测量的杂散电流回流至接地极或铁轨的电流值。
作用:反映排流系统的实际工作量,长期监测可判断杂散电流源是否稳定(如铁路运行负荷增加可能导致排流电流上升)。
三、阴极保护系统运行数据
阴极保护电流
定义:外加电流法或牺牲阳极法提供的保护电流。
作用:需与排流电流区分记录,评估保护电流是否合理分布。
土壤电阻率
定义:接地极周围土壤的电阻特性。
作用:评估排流效率(电阻率越低,排流效果越好),定期测量可优化接地极布局(如延长长度、增加数量)或采用降阻剂。
环境参数
温度与湿度:极端环境可能影响设备性能(如传感器精度、电缆绝缘),需同步记录。
发布于:河南省安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